English

合肥超市缘何办不好

在安徽省省会合肥,短短五个月时间,先后发生三起大型超市倒闭或业主携款潜逃事件,人们不禁要问——
2000-08-1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陈续 我有话说

7月18日18时许,处于连日高温天气中的合肥市,热浪滚滚。位于该市金寨南路的亚太商厦犹如即将喷发前的火山口,燥热难耐——近百名供货商、超市员工因得知商厦老板陈义和携款潜逃,自己的货款和拖欠的工资及押金眼看打了“水漂”而怒火中烧。他们把商厦大门堵得严严实实,准备冲进商厦,哄抢商品以补偿自己的损失。幸亏接到报警的合肥市郊区公安分局及常青镇派出所的民警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时赶到,封闭了商场,并采取了措施,才避免了事态的扩大。

这是合肥市今年以来发生的第三起规模较大的“超市风波”。

一时间,超市成为合肥人谈论的热门话题。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经营方式,超市进入合肥已有15年时间。1985年,合肥第一家超市在银河大厦开业。相对便宜的商品价格、自在宽松的购物环境,立即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变化促进了商家经营方式的嬗变,合肥的大小超市如雨后春笋在城市的各个地段“破土而出”——华联、喜客多、金阳光、百利……合肥超市很快发展到200多家,仅400米长的阜南路上就有大大小小十几家,简直成了超市“一条街”。在合肥的超市中,既有营业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大哥大”,也有仅10平方米的“迷你”超市;既有连锁店经营、跨地区联营,也有个体民营。15年的发展,超市已成为合肥市民居家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一起又一起“超市风波”,在合肥本来看似平静的超市经营中惊起阵阵波浪。人们不禁惊呼:合肥超市,究竟怎么啦?

市民在议论,管理者在思索,媒体在讨论,有识之士在大声疾呼……合肥超市风波迭起的背后存在着看似偶然实属必然的一个个问题。

问题之一:超市准入把关不严

合肥是一座中等城市,存在着中型商场结构性过剩的突出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全市商业布局缺乏统一的宏观规划,盲目发展超市,市场准入环节未能对进入合肥市场超市的投资规模、经营方式、商业信誉严格把关,埋下了超市上演“脱壳戏”的隐患。如侬特佳在上海的总部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并且缺乏配送中心支撑,却跨省布点,种种风险却未能引起警觉与重视。

问题之二:超市管理放任自流

在合肥经营超市,基本上只要经营者到工商、税务等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就可以开业。超市的管理完全是企业、行业自己管理,企业完全是企业法人承担,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来制约、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只能找其主管部门或企业法人。遇到像“亚太”这种租场经营的私人企业主卷款而逃,受害者只能依法向法院起诉,而法院也只能将剩余物品拍卖予以补偿。

问题之三:超市供货恶性竞争

在合肥的大多数超市中,由于资金不足,没有建立自己的配送体系,而是采取让供货商对店铺直送方式。大多数供货商面对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为扩大供货渠道,往往陷入恶性竞争不能自拔,常常采取先供货后结算方式,甚至仅凭口头约定等初级形式达成合作,遇到“风波”损失惨重。南京某饮品公司合肥地区代理商刘某在“南天”事件中损失了数万元。

问题之四:超市经营特色不明

合肥的超市按规模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大型、超大型,一类是大、中型连锁型超市,一类是私人经营的中小型。据业内人士分析,三类超市各有特色,如第一类是规模取胜,商品多而全、价格低廉,第二类购物环境好,产品和服务范围可以做足文章,至于第三类则可以小而活和便利取胜。然而,在合肥超市的商业竞争中,多数商家尚未意识到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特色的问题,往往局限于“价格集中竞争”。在商品价格上互相倾轧,两败俱伤,致使一些实力弱且又管理不善的企业负债累累,最后走上“逃亡”之路。

合肥超市的“风波”迭起,已经引起安徽省及合肥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些相关对策、措施正在积极运作之中。人们真诚祝愿——

合肥超市,一路走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